由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出品、江都区扬剧团演出的扬剧《袁樵摆渡》12日晚在上海中国大戏院精彩上演。作为扬剧“华派”具有代表性的一出折子戏,《袁樵摆渡》以“渡船联姻”为主脉,通过老戏新创,使传统故事更具时代感和延续性。
扬剧《袁樵摆渡》剧照
演出中,“华派”嫡传弟子李霞饰演的张三姐手持拂尘亮相,以一段颇见功力的“银柳丝”引爆全场;原汁原味的“梳妆”“探亲”“大陆板”“大开口”“庐江怨”“剪剪花”等经典曲牌贯穿全剧,在剧情推进中演绎出人物的娇嗔、喜悦、愤懑等情绪;浪漫唯美的舞台呈现、极具戏曲传统审美的服饰造型、融入江都民歌的音乐元素,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;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众多当下诙谐逗趣的流行语句,又引得现场观众欢笑连连。
上海与扬剧有着极深的渊源。根据诗人李斗在《扬州画舫录》中的记载,当今江都境内的邵伯、宜陵等地农民自发组建戏班,被称为土班,形成扬剧的雏形。民国初年,花鼓戏(小开口)与香火戏(大开口)艺人纷纷组班,应邀到南京、杭州、上海等地演出,在上海形成繁盛局面;1931年,“大开口”与“小开口”艺人以“维扬戏”名称于上海聚宝楼戏馆共演《十美图》,自此逐步合流;1950年,维扬戏被定名为“扬剧”。
继扬州首演、南京巡演后,扬剧《袁樵摆渡》以精湛的唱腔表演、轻松活泼的剧情、饱满的人物塑造,再次引发上海观众的热烈反响。在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军看来,该剧延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征,弘扬追求真善美的爱情观,将现代语言元素有机融入,通俗易懂、接地气,彰显了扬州方言独特的味道,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。(记者 王笈)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